6月24日,全國科技大會、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、兩院院士大會在京召開,61歲的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榮獲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,成為該獎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。在外人眼中,薛其坤院士必然是當之無愧的“天才人物”,但他也曾三戰(zhàn)考研,花七年才拿下博士文憑,多年坐基礎研究的“冷板凳”,可以說,相較于天賦,科研道路上更多的是他日復一日的投入、努力和堅持。
薛其坤院士,這位來自山東臨沂的科學家,在一次采訪中分享了他的成長經(jīng)歷。他提到,沂蒙山區(qū)人民的“皮實”精神——即堅韌不拔、百折不撓的品質,是他能夠克服困難、勇往直前的動力源泉,正是憑借這種“皮實”精神,他才能帶領研究團隊不斷突破,面對新的困難和挑戰(zhàn)時毫不退縮。
在新時代背景下,廣大科技工作者應深入學習這種“皮實”的科學家精神,努力打造一支敢于擔當、勇于創(chuàng)新的科技攻關隊伍,通過不斷提高自身的創(chuàng)新水平和競爭力,助力我國科技強國建設,實現(xiàn)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。
與世界一流水平相比,我們在科技創(chuàng)新能力上確實存在一定差距,然而從現(xiàn)實情況來看,部分科技工作者在創(chuàng)新方面顯得缺乏足夠的志氣和勇氣。他們不愿主動牽頭承擔重大項目,缺乏“敢為人先”和“勇攀高峰”追求卓越的精神,對于關鍵領域的研究缺乏持續(xù)和深入的堅持。因此,我們應當以堅韌不拔、百折不撓的“皮實”精神為精神支柱,推動提升個人素質和科研成果的質量,更大程度地展現(xiàn)出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、敢于攻關的寶貴價值。只有這樣,才能逐步縮小與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,為科技進步和社會發(fā)展貢獻更多的力量。
此外,這種“皮實”精神與傳統(tǒng)文化中的家國情懷以及革故鼎新、求真務實、勤勞勇敢、自強不息等優(yōu)良品質也是一脈相承的,是面向未來、篤定前行、推動實現(xiàn)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精神依托。無論是新中國建設時期的錢學森、郭永懷、王淦昌等老前輩,還是新時代薛其坤院士、李德仁院士等科學家,他們不僅映照著中國科技事業(yè)發(fā)展歷程中一段段艱苦奮斗、激揚創(chuàng)新的歲月,也昭示著“皮實”的中國科學家們始終秉持著勇攀科技高峰的執(zhí)著信念、敢為天下先的勇毅堅韌以及對中國革命事業(yè)、對中國科技事業(yè)的堅定信心。面對當下各種文化價值的碰撞和社會思潮的沖擊,弘揚“皮實”的科學家精神也有助于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,進而成為一種推動民族復興、完善國家治理、造福人民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。
人無精神不立,國無精神不強。以中國式現(xiàn)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,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撐??茖W事業(yè)是接力事業(yè),只有薪火相傳才能拾級而上、登高望遠。
在“皮實”的薛其坤院士等榜樣引領下,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們正以前所未有的熱情和毅力,投入到這場科技自立自強的偉大征程中。讓我們以“皮實”之精神,勇攀科技之巔,爭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創(chuàng)造者、建設科技強國的奉獻者、崇高思想品格的踐行者、良好社會風尚的引領者,心系國家事、肩扛國家責,與時代同頻共振,融入時代發(fā)展潮流,為實現(xiàn)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!
作者:張?zhí)旆?/p>
【編輯:喬宇】
【責編:王雪弘】
【審核:王同文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