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說, “中國最好的文物不在故宮而在大英博物館。”也有人說過,“沒有一個中國人能笑著從大英博物館走出?!苯?,短劇《逃出大英博物館》 火熱“出圈”,講述了大英博物館內(nèi)一盞“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”化為人形出逃,在一名中國記者張永安的幫助下重回祖國的故事。一盞冰清玉壺,一縷故鄉(xiāng)之思,一份民族記憶,令無數(shù)國人動容。
“欲知大道,必先為史?!毙⌒∮駢?,呼號的是歷史認知?!短映龃笥⒉┪镳^》這部短劇以文物為切入點更加具象的展示了中國19世紀那段屈辱的歷史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自1840年鴉片戰(zhàn)爭以后,我國有超過1000萬件文物流失海外,觸目驚心的數(shù)字深刻地提醒著大家那段歷史,也更加具象的加深了大家對歷史的認知?!坝^今宜鑒古,無古不成今?!比魏我粋€民族只有正視并銘記歷史,以史為鑒,方能有美好的未來,銘記歷史,不是為了哭泣,而是正視曾經(jīng)的屈辱,修正一條可以健康有序發(fā)展的軌跡。
“求木之長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遠者,必浚其泉源。”小小玉壺,濃縮的中華文化。黃河之畔,華夏文明歷經(jīng)霜雪千年、盛世歲月而延續(xù)至今,可以說,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,要守好民族的根與魂,就要重視文化、保護文化、傳承文化?!拔妮d于物,族髓附間。運脈牽連,興者襄見?!痹?jīng)的我們給了列強可乘之機,使得他們?nèi)肭謭A明園,搶掠無數(shù)中國文物,令人心碎。如今的中國越來越強大,國民的民族自豪感也越來越強,他們對中華文化視若珍寶,因此才有了《逃出大英博物館》,這部短劇契合了中華兒女對流失文物回歸的家國情懷,展現(xiàn)了中國人守護文化基因的信心和堅定。
“積力之所舉,則無不勝也;眾智之所為,則無不成也?!?/strong>小小玉壺,喚醒的是民族擔當?;赝腥A民族浩浩湯湯的發(fā)展歷史,時代縱然不同,擔當使命亙古不變。革命時期,仁人志士挑起救亡圖存的歷史重擔,“白眼觀天下,丹心報國家”,以己之力投入到變革的浪潮中;和平年代,熱血青年擔起民族偉大復(fù)興的責(zé)任,心懷“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(zé)”的責(zé)任感,牢記“落后就要挨打”的沉痛教訓(xùn),踔厲奮發(fā),在擔當中歷練、在盡責(zé)中成長。中國青年始終是實現(xiàn)中華民族偉大復(fù)興的生力軍,只有青年一代挺膺擔當,自覺聽從黨和人民召喚,胸懷“國之大者”,勇做時代的弄潮兒,才能擔當助力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,把握國際話語權(quán)。
涓涓不塞,是為江河;源源不斷,是為奮斗;生生不息,是為中國。我們堅信,在我們的不懈努力之下,那些漂泊在異國他鄉(xiāng)的文物終會堂堂正正地“回家”!
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周村鎮(zhèn)政府 白少巖
【責(zé)任編輯:張健】